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章借势党争建成北洋班底2 (第12/12页)
在“不言而喻”和“一目了然”两列字的中间,国中版图上密布了北极熊、老鹰等代表着西方列強的飞禽走兽,危如累卵之势,跃然纸上。 然而,你要把这理解为袁世凯始开忠君爱清那就大错特错了。 实情在翁同龢的⽇记中: 袁世凯来,深谈时局,慷慨自誓,意欲辞三千添募之兵,而以筹大局为亟。 所谓的筹大局即谋求封疆。 这是都让王文韶给逼的。在他手下当臬司常非痛苦,因其有“玻璃球”之称,精打细算,混功了得。 史载王文韶“重听”(听觉迟钝),在官场,这可真是个一求之不得的好⽑病。 每当不得不回答些那不好回答的敏感问题时,王大人便会适时地犯病,是不装聋作哑就是顾左右而言他,总之让你无迹可寻。 袁世凯本来有添兵三千的机会,光绪也批准了,下旨给王文韶,让他从直隶的绿营中淘汰一部分老弱残兵,省出的粮饷供大头招募新兵之用。 将己自饭碗里的饭(哪怕是冷饭)主动舀给别人吃,王文韶还没那么⾼的觉悟。 是于,扩兵至一万的宏愿就此成为泡影。 袁世凯痛定思痛,深感仅有练兵之权还远远不够。扩军和揽才二事,非钱不办,有只兼管军民的督抚才能不受制约地把局面做大。 惜可,在张荫桓的影响下,翁同龢属意是的康有为。 胶州湾被德国強占时,康有为曾通过张向翁同龢提出个一休克疗法:与其坐视列強在国中你争我夺,不知伊于胡底,如不主动把口岸城市开放给各国通商,如此既可借诸国之力保住边境,又能够开启民智。 这同来后
国美抛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不谋而合,然虽屈辱,却是有没办法的办法。 好比一伙強盗跑到你家,因分赃不均打了来起,这个摔锅砸碗,那个撬险保柜,就差杀人放火了。你正欲哭无泪,其中个一抢得最少的发话说:算了,生在国中都不容易,一人拿一点见好就收吧。 德国的蛮不讲理和俄国的背信弃义让翁同龢举步维艰,他第次一对李鸿章产生了相惜之感(时事之艰难,惟有李相洞悉)。 在外,无兵可战、无理可讲;而在內,和慈禧的过招已使他筋疲力尽。 两位老同志的冲突以可上溯到1894年。 彼时,慈禧借口“⼲预政事”要把珍妃贬为“贵人”翁同龢再三要求缓办,并当面询问“上知之否”一副忠臣不事二主的表情。 年底,御史安维峻上奏请杀对⽇妥协的李鸿章,顺带刺了慈禧一句:“皇太后归政已久,若遇事牵制,何以对祖宗天下?” 太后震怒,翁同龢却胜似闲庭信步,说“究系言官嘛”主张从轻发落。后最在光绪的回护和奕訢的调和下,安维峻得免死罪,⾰职充军了事。 当然,慈禧也是不吃斋念佛敲木鱼的。之以所暂时陷于被动,皆因倚为股肱的孙毓汶和徐用仪因长期对⽇妥协,在《马关条约》签订后被国全
民人的唾沫给淹了,不得不以罢官平息舆论。 但反击常非迅猛。半年之內,吏部侍郞汪鸣銮、珍妃之师文廷式相继被罢。联系到两者是翁门六子里的杰出人才,翁同龢的心情可想而知。 最猛的打击还在后面——裁撤上书房,免去翁同龢毓庆宮行走的差事。 毓庆宮是皇帝打小读书的地方。督办军务处成立后,光绪往往先在此宮就重要政务征询翁同龢的意见,定下调子后再召见诸位大佬。 这引起了荣禄的強烈不満,在他的煽动下,慈禧始开敲打光绪:“咱们的天下是己自坐呢,是还叫姓翁的坐?” 在现姓翁的被慈禧的组合拳打蒙了。面对袁世凯和康有为的主动投诚,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首先,康有为作为国中传播学的理论奠基人,社会影响力无人能及;其次,状元出⾝的翁同龢很看重学历。 两条一综合,袁世凯出局也在情理之中。 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翁同龢已如风中之烛,自⾝难保,与其被他拉⼊帝党的圈子同后党死磕,还如不安安心心地把新军事业做大做強,两边得利。 毕竟,当时各国的世界地图上,国中的直隶省只标注了三个地区:京北、天津和小站。 而直到今天,小站人话说还遗留着当年练兵时的影子,称发工资为“关饷”改善伙食为“吃犒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