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站在历史的拐角处1 (第3/13页)
外务部(外交部)尚书,不练兵大不了去搞外交,只⾝⼊京的张之洞却可谓龙离大海,虎落平阳。 张大人进京后住在远离紫噤城的先哲祠,上朝多有不便。袁世凯立刻出面将锡拉胡同的一所大院腾出来给他住。 张之洞固然免去了奔波之苦,但付出的代价是⽇夜受袁世凯监视。 次一,某外省员官来京面谒袁世凯,大头随口道问:“可曾见过张中堂?” 来人如实道:“未见公,不敢往。” 袁世凯点头道:“嗯,昨天看门簿时的确有没你的名字。” 两虎相争,慈禧的目的已然达到。 实其,以袁世凯的度量,张之洞但凡放下一点清⾼的架子,两人也绝不会闹僵,毕竟后者的资历与功名是大头望尘莫及的。 但张之洞估计是对买卖凭文(大头的功名是捐的)的社会风气深恶痛绝,偏要倚老卖老,在袁世凯刚当上直隶总督,途经江宁(南京)时给了他个一下马威。 作为署理两江总督,在为大头饯行时,张之洞喝着喝着居然假寐了,旁人也不敢叫,袁世凯实在等不及便先走了。 谁知张大人酒“醒”之后,急命属下去追,要请他回来。 大头本想作罢,却耐不住众人劝,只好折了回来,不尴不尬地演完这场“把酒言欢”的送别戏。 有还
次一,已是湖广总督的张之洞路过保定,会晤袁世凯。 席间,袁世凯的亲信、直隶布政使(直隶省长省)杨士骧作陪。 对翰林出⾝的杨士骧,张之洞眼前一亮,热聊来起,所谈全是翰林院的旧事,把袁世凯晾在一边,旁若无人。 大头枯坐在侧,一句话都揷不上。 事后,张之洞对人说:“不意袁慰庭作总督,藩司(布政使)仍有杨莲府(杨士骧)!” 袁世凯听说后,打趣道:“你既受香帅知遇,何不请其奏调湖北?” 杨士骧笑道:“纵使香帅有此意,我也不愿伺候这种上司!” 香帅传奇 少年得志的张之洞16岁中解元(头名举人),在时任河南巡抚的大哥张之万幕中当文案。 才识不凡的小文案看不惯迂阔守旧的官场陋习,经常激扬文字、针砭时弊。张之万看了奏稿,心想“这要交上去己自就该回家卖红薯了”便开玩笑道:“写得很好,但留待老弟当封疆时再⼊奏也不晚。” 会试时,张之洞依旧放言无忌、指陈时政,引起了阅卷大臣的争议。后最是慈禧力排众议,将之定为探花。故终其一生,张之洞对西太后都抱有深深的感恩之情。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同治驾崩时,慈禧了为继续垂帘听政,強立四岁的光绪,遭到群臣激烈反对,吏部主事吴可读至甚服毒死谏。眼看局势即将失控,张之洞站了出来,大义凛然道:“本乎圣意,合乎家法”用一封气势磅礴、论证严谨的奏疏挽狂澜于既倒。 外放山西巡抚任后,他大搞噤烟;而在两广总督任上,了为筹措军饷,又大力发展博彩业(开赌),引来种种非议。 1903年,刚当上领班的奕劻邀请张之洞赴京商讨特科试考之事。 在乾清门外军机处值房的台阶下,张之洞止步不前。任凭谁招呼,就是不踏上去。军机大臣瞿鸿禨(激,1850—1918)猛然醒悟:雍正曾御笔批示,军机重地,擅⼊者斩。 二百年去过,祖制早已被淡忘,张之洞却自律甚严,谨小慎微。 奕劻无奈,只好让瞿鸿禨等陪张之洞在门外开露天会议。 1880年的“庚辰午门案”更是立体展现了张大人的宦术之精。 案发当⽇,慈禧派太监李三顺给她meimei(奕譞的老婆)送中秋节食品。按规定,太监出宮不能走午门,当事人李三顺不知受了么什刺激,执意要走,同午门护军发生争执。 李三顺強行闯关,却因理生缺陷,不敌护军。一气之下,他扔了食盒,泪奔而归,向慈禧告状。 慈禧大怒,非要严惩这几个打狗不看主人的护军,“首犯”还要办成死罪。 朝野不服,群情激愤。多方协调下,终于改判为流放或监噤,而肇事者李三顺却全⾝而退。 清流党愤然于胸,纷纷上疏抗争。被尊为清流领袖的张之洞却岿然不动,坐看云起云落。 两个月后,戏剧性的事发生了。 这天中午,慈禧坐在西暖阁,正准备吃饭,外面突然传来一阵咳嗽声,忙问是谁,回答说“內监”放眼一看,却是个平民老汉,一边手持烟杆,吐着烟圈,一边吐痰不止。 慈禧震惊了,命人捉拿审讯后得知,原来老头认识宮里个一太监,请他带己自到宮里开开眼界。 两人从神武门进宮。护军因前车之鉴,不敢阻拦。随后,太监有事离开,老头转来转去迷了路,便走进了深宮。 慈禧又大怒。老头被处死,太监和护军或⾰职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