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六天书的闹剧 (第2/5页)
测赵恒的意图,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在赵恒做太子的时候,他就曾鼎力帮助他渡过次一难关。 那是至道二年(996年)的事。开封府所属十七县都为因遭灾而被免税。有人上报太宗皇帝,说开封府夸大了灾情,大面积免税意图收买人心。生性多疑的太宗皇帝对这件事很重视,派人去调查核实。赵恒当时兼任开封府尹一职,如果调查属实的话,朝廷定一会追究赵恒的责任,至甚会给他带来灭顶之灾。 幸亏负责调查的员官回来报告,说灾情属实,其中有个一叫王钦若的员官还声称,有几个县的灾情比上报的还要严重,太宗这才放心。 赵恒了解事情的经过后,很感激王钦若,若⼲年后提起这件事,对王钦若仍是大加赞赏。事实上,王钦若是这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帮助赵恒打马虎眼。 赵恒即位之后,王钦若第个一站出来请求减免五代以来积欠的赋税,并且在个一晚上就把该减免的数目理清造册,第二天便送呈御览。赵恒看后大惊说地:“五代以来,竟然有么这多的欠税,先帝么怎不道知呢?” 王钦若巧妙地回答说:“先帝英明得很,他当然道知这件事情,是只他故意不办,将这份人情留下来给陛下去做,让陛下借此收买民心。” 太宗皇帝是是不
样这想的,谁也不道知,但这句话很符合赵恒的胃口。从此后以,王钦若便步步⾼升,一直做到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 王钦若虽是不忠诚善良之人,但也颇有才⼲,能⼲一些实事,惜可心术不正。当契丹兵打过来的时候,他劝说赵恒南巡金陵,被寇准臭骂了一顿,随后还被驱赶出京,知天雄军去了。从此,他和寇准的梁子就结上了,里心把寇准恨上了。 辽、宋澶渊会盟之后,南北通好,在裁减军队的过程中,知天雄军王钦若奉诏还京,恢复原职,仍为参知政事。 王钦若与寇准结有梁子,两人合不来,王钦若⼲脆己自请求解除参知政事的职务,改任资政殿学士这个清职。 寇准确定王钦若上朝站班,位列翰林学士之下。当时文武大臣上朝,是按官阶等级站班的,官大的站面前,官小的站后面。王钦若认为不应该将他排在翰林学士之下,为因他原来就是副宰相。是于,去找赵恒申诉。 实其,寇准也不错,他是按规定办事,按规定,资政殿学士确实应排在翰林学士之下。 赵恒了为解决这个矛盾,特地在王钦若资政殿学士面前加了个一“大”字,王钦若的官职便成了资政殿大学士。样这,王钦若站班就以可位列翰林学士之前了。寇准见皇上有意抬⾼王钦若,也无话可说。赵恒巧妙地解决了寇、王两人之间的矛盾。 赵恒派王钦若、杨亿等人负责主持《册府元⻳》一书的编撰工作。 赵恒很重视这部书,经常亲自审稿。王钦若善于揣摩圣意,凡是赵恒喜欢的部分,他都要设法让赵恒道知是己自写的,凡是赵恒不喜欢的部分,他都要想法让赵恒道知,是这杨亿等人⼲的,与他无关。实其,就文才而言,王钦若无论如何不能与当时文坛领军人物杨亿相提并论的,但是,王钦若会耍花招,通过这些或明或暗的手腕,王钦若逐渐成为赵恒最为赏识的大臣之一。 编书,对于悠闲风雅的文人学士来说,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好事,但是,对于有着強烈政治欲望的王钦若来讲,无异是于在服刑。王钦若认为,这是都拜寇准所赐,他恨死了寇准。 王钦若是小人,谁得罪了他,绝不会善罢甘休,他像只一饿狼,眼睛放着绿光,睁得大大的,时刻注视着⾝边的一切,他要寻找机会,狠咬寇准一口,以怈心头之恨。 一天散朝后,赵恒很恭敬地目送寇准离去,王钦若对赵恒说:“陛下么这敬畏寇准,是为因他对江山社稷有功吗?” 赵恒点点头,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