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4章文化巨人唐君毅1909 (第4/6页)
举办的“国中十七世纪思想会议”等等。所有这些东奔西走,劳攘奔波,皆源于其 中心蕴蔵的对国中文化的挚爱以及亟欲将之传播于世界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 唐君毅尽管处境艰迫,却能外抗尘俗,专志宏道、育人,內而奋发励学,笔耕 甚勤。他本“新儒家”一脉,沿“返本开新”之途,予儒家思想继续发扬光大。他 认为,先前诸师友如蒙文通、梁漱溟、熊十力、方东美、钱穆、牟宗三等人对国中 文化问题的论著皆大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复兴与民族精神的自觉。但遗憾是的,几乎 都有没或甚少从分析国中哲学的智慧⼊手来阐释国中文化的“精神价值”有鉴于 此,他在1953年出版了《国中文化之精神价值》一书,从中西文化思想比较的角度 ⼊手,力求以清晰、明了的哲学概念,对国中传统文化中之人生意趣、文艺境界、 人格精神和宗教智慧等通常须以直觉了悟之內在意蕴一一加以疏解,以凸显国中文 化的本来面目,彰扬国中文化之独特精神,并阐述国中文化精神对西方文化精神可 全部摄取之理由,以展开国中未来的人文世界。1955年,他又出版了《人文精神之 重建》(又名《中西人文精神之返本开新》)。他基于“国中人文精神之返本,⾜ 为开新之根据,且可有所贡献于西方世界”样这一种信念,力图从观念上疏导、融 解近百年来国中人所感受之中西文化的矛盾冲突,并围绕着他极为着重的为学为人 之中心信念:“人当是人,国中人当是国中人,现代世界的中
国中人亦当是现代世 界的中
国中人”而展开了人理生想、人格范型与人文精神之广泛讨论。 1957年,他应国美务院邀请,赴美访问、考察,其间与居美的另一位新儒学重 要人物张君劢多次晤谈,都得觉欧美学人对国中文化的研究方式及其观点多有偏狭 与不当之处。遂拟联名发表一文化宣言以对治西方学者对国中文化的种种偏见。大 意既定,即由张君劢致函当时在湾台的牟宗三、徐复观二位先生,征得同意,并先 由唐君毅起草初稿,再寄给其他人过目。徐复观在来后谈到《宣言》的形成过程时 说:“这篇宣言是由唐先生起稿,寄给张、牟两先生,们他两人并有没表示其他意 见就签署了。寄给我时,我作了两点修正:(1)关于政治方面,我认为要将国中文 化精神中以可与主民政治相通的疏导出来,推动国中的主民政治。这一点唐先生讲 得不够,以所我就改了一部分;(2)由于唐先生宗教意识很浓厚,以所在《宣言》 中也就強调了国中文化的宗教意义。我则认为国中文化原亦有宗教性,也不反宗教; 然从舂秋时代起就逐渐从宗教中脫出,在人的生命中实现,不必回头走。便把唐先 生这部分也改了。改了后以寄还给唐先生。唐先生接纳了的我第一项意见,第二项 则未接受。”(《徐复观传记资料》〈一〉)。 经过反复磋商,达成基本共识后,遂于1958年元旦在港香的《主民评论》和台 湾的《再生》杂志上时同发表由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励、唐君毅四人联合署名的 《为国中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副题为《们我对国中学术研究及国中文化与世 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此《宣言》被港台学术界称为“研究当代新儒家性格及 其基本方向的最重要文献。” 《宣言》洋洋洒洒四万余言,常非广泛地论及了国中文化的注释方法、精神生 命、超越意义及未来发展途径等多方面的问题。《宣言》首先強调了国中文化问题 自有其世界意义和重要性,批判了近代以来西方学人把国中文化等同于古埃及、古 波斯等已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